跳转到路径导航栏
不支持Flash
跳转到正文内容

刘敏:对恐怖袭击须有明确是非观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09年10月27日02:44  汉网-长江日报

  作者:刘敏

  本月25日,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连续发生两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,已致147人死亡、721人受伤。目前,尚没有组织对两起爆炸事件表示负责,但据推测,袭击可能针对伊拉克明年1月举行的国会选举。

  这是两次恐怖袭击无疑,目标虽直指政府行政建筑,但死伤多是平民。2009年以来,伊拉克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数起爆炸袭击事件,死伤人数皆在百人以上。恐怖袭击之频密,与伊拉克时局动荡,各种势力蠢蠢欲动不无关联。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,基于何种理由,任何恐怖袭击都应受到谴责。

  李零先生曾把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里的暗杀行动作为恐怖主义袭击的最初表现,这类“恐怖主义”也含有政治目的,主要是定点清除,几乎不造成平民死伤。现代恐怖袭击逐步升级,仅就发生在伊拉克的爆炸事件看,每一次袭击所造成的人员死伤几乎相当于一场小型战争,恐怖袭击具有战争化的倾向。而且,许多恐怖袭击就是冲着平民而去,以平民的大量死伤达到恐怖的效果。

  关于恐怖主义的不同定义中,政治目的都是共同的组件。一次恐怖袭击因为有明确的政治诉求,仿佛就变成一种伟大事业所必须作出的牺牲。如同为了一个未来的许诺要求现世之人作出牺牲的不合理一样,政治目的或者信仰目的要求无辜者的鲜血献祭,既不合理,也无任何道义可言。政治主张应通过争取平民而不是屠杀平民来实现,将诉求的表达建立在令社会恐惧的基础上,则政治主张或信仰主张本身都将失去正义性。

  自美国“9·11”事件以来,恐怖主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。“9·11”事件是发生在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信仰、不同民族之间的恐怖主义袭击,法拉奇《愤怒与自豪》一文对此有精深的阐释。与之不同的是,伊拉克等国所在的中东地区成为恐怖袭击的多发区域,这一区域的国家在民族居住地、文化信仰等方面均有紧密的联系乃至相似之处。人们一般用兄弟或紧密的朋友等词汇,来形容处于地域、文化临近状态的国家关系。而从一系列恐怖袭击来看,地域、信仰和文化上的亲近反而有可能给予恐怖袭击某种天然便利,然而打击起来就有可能面临兄弟、同胞相残的道德风险,难免投鼠忌器,束手束脚。

  恐怖主义的生成与发展,都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深刻而复杂的原因,要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,只能在基于和谈的国际框架内解决上述问题。这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,诉诸暴力的激进诉求不可能将时间提前,反而会造成和平的无限期延宕。对于恐怖主义袭击,应予以坚决的谴责和打击,必须有明晰的是非观念,更不能变成此消彼长的国家利益计算。

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

Powered By Google

更多关于 恐怖袭击 是非观  的新闻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09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